王扶之:開國將帥中唯一還健在的,已經102歲高齡,身體依舊健朗

來源: 更新:

在炮火紛飛下,新中國誕生,無數戰士浴血奮戰,纔有了我們現在和平、幸福的生活。

他叫王扶之,是一位放牛娃,一位紅軍,一位不怕死的戰士,一位開國將帥,是人們幸福生活的守衛者。

如今,他102歲了,是僅剩下唯一一位還健在的開國將帥,他的身體依然健朗,他的精神依舊矍鑠,他說起話來依舊鏗鏘有力。

他每天最喜歡做的事情,就是在書桌前寫寫畫畫,紙上都是曾經共同作戰過的戰友的名字。幾十年過去,他沒有忘記那段歲月,沒有忘記犧牲的同胞。他告訴年輕的戰士,千萬不要忘記歷史,時刻保持警惕……

1923年,王扶之出生了,祖輩都是農民,在那個被權貴壓榨的年代,任憑祖輩多麼辛苦勞作,依舊換不來填飽肚子的口糧。

隨着母親去世,王扶之的日子更艱難了。爲了活着,他睡土坑,喫糠咽菜,幫別人放牛,每次勞作的時候只要慢了一點,都會遭到地主的打罵,那樣的生活,跟牲口沒什麼區別。

好在,父親是有眼界的,他知道,只有讓孩子掌握了知識,才能不一輩子撲在土地上給別人打工。

他借錢,四處求人,只爲了將孩子送進學堂。

不過,王扶之能改變命運,完全是一次大膽的嘗試。

1935年,村子裏來了一隊穿戴統一的軍人,他們和其他的軍隊不一樣,他們不搶不打,甚至還幫村民幹活,一問他們是誰,換來響亮的回答——紅軍。

不拿羣衆一針一線,爲人民服務,12歲的王扶之內心燃起了熊熊大火,他想要成爲這樣的人。

於是,他冒着被拆穿的風險,謊報自己有17歲,順利加入紅軍,徹底走上了一條跟死神擦肩而過的道路。

那時候,紅軍資源短缺,沒辦法給每個人都派槍,他就自己拿出一塊鐵進行打磨,將它磨成了又長又尖的梭鏢,靠着這攻擊力並不強的武器,他擊敗了第一個敵人,繳納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槍。

王扶之雖然小,但他的鬥志昂揚,每一次殺敵都衝在前面,手法極狠,漸漸地,打出了名頭,參加過多次戰爭。

尤從平型關到遼瀋、平津,他立下赫赫戰功,靠着一個“不怕死”的信念,一次次從死人堆裏面爬了出來。

即便是腿被子彈打穿,他也依舊咬牙衝在前面,帶領戰士們消滅掉敵人。

在那個時候,他有次和死神擦肩而過。

那是在新中國剛剛成立,美國發起了對朝鮮的進攻,想要從從側面打擊中國。

王扶之第一時間請戰,帶着隊伍遠赴支援,在激烈的炮火中,在敵人的狂轟亂炸中,他一次次頑強抵抗,差點命喪異地。

1952年,他所在的山洞被美軍偵查到,直接扔下幾枚重磅炸彈將山洞炸了個粉碎,王扶之和戰士瞬間被石頭掩埋,跟外界斷了聯繫。

其他的隊友都犧牲了,只剩下王扶之和另外兩位戰友,在長達38個小時的時間裏,他們靠着自己的尿液頑強堅持下來。

由於時間太長,外面的救援部隊一度崩潰,以爲裏面沒有戰士生還,正當絕望之際,兩隻蒼蠅從廢墟中飛了出來,他們才斷定裏面還有活人,於是徒手將廢墟給挖出一條生的通道,將王扶之他們救了出來。

從那之後,王扶之將蒼蠅當他的救命恩人,再也沒有拍過蒼蠅。

隨着抗美援朝圓滿成功,王扶之等戰友成功歸來,但他並未歇息,而是繼續投身到軍隊建設中,一路從師長,到參謀長,做到了軍區司令員。

如今戰爭離我們已經遠去了幾十年,國家繁榮昌盛,一批批英雄也已經離去,但在王扶之的心目中,那些犧牲或老去的戰友,從未離開過,他們始終活在他的心中,他銘記每一位戰友的名字。

他在戰爭中立下過汗馬功勞,但他從未宣揚過自己的事蹟,一心放在軍隊建設上。

他說,我只不過比別人幸運,活了下來。那些犧牲的戰友,纔是最偉大的。你們該銘記的,是那些離去的戰士,不要忘記那段崢嶸歲月。

現在,他已經102歲高齡了,他的精神矍鑠,思路清新,在陸軍第79集團軍某旅“平型關大戰突擊連”官兵拜訪他的時候,還能激昂地唱着《大刀進行曲》,那氣勢,跟當年如出一轍。

從放牛娃到司令員,王扶之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,更是勇敢的一生,他用不怕死的精神,守護着我們的家園,他也堅定的信念,換來了如今的和平。

歷史不可更改,但我們不可遺忘它,銘記歷史,銘記每一位曾爲我們負重前行的革命戰士,民族纔有希望。

相關推薦
請使用下列任何一種瀏覽器瀏覽以達至最佳的用戶體驗:Google Chrome、Mozilla Firefox、Microsoft Edge 或 Safari。為避免使用網頁時發生問題,請確保你的網頁瀏覽器已更新至最新版本。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