東體:省超想持續火爆應提高技戰術、制度聯賽化、培養年輕人
11月3日,《東方體育日報》刊發了資深媒體人葛愛平的專欄文章,對未來各地方搞業餘聯賽的方向提出了看法。
前夜,南通隊與泰州隊的蘇超年度決戰,南京奧體中心湧入62329名觀衆,這個數字不僅刷新了“蘇超”紀錄,也超越了不少中超場次的上座率。泰州隊點球決戰4比3擊敗南通隊問鼎冠軍。這場地方聯賽的決賽被稱爲“草根足球的盛典”。
熱鬧散去,我們仍要問一句:這場比賽的技戰術水平如何?它代表了什麼?這樣的火熱能持續多久?若以職業標準衡量,這場“蘇超”決賽的水平大致相當於中乙中下游,與中超甚至中甲有顯著差距。這並非貶低,而是一種事實。
那麼,這樣的省際超級聯賽代表着什麼?
過去兩年,全國許多省份相續推出類似的“省際超級聯賽”。這種現象的出現,反映了一個關鍵變化——足球不再只是職業俱樂部的事,而逐漸成爲一種地方身份的象徵。原本存在於經濟、教育、文化層面的,如今被足球重新激活。尤其對於南通、泰州這樣的非省會城市而言,一場球賽成了凝聚人心的事件。觀衆來現場,不僅僅爲了球,更是爲了“我們這座城”。這正是“省際超級聯賽”火起來的社會基礎:城市榮譽感與普通人的參與感。
“省超”離生活近,票價低,球隊代表的是本地的企業、本地的教練、本地的孩子。那種“自家人上場”的參與感,是職業聯賽無法提供的。它讓足球重新變成了“我們自己的運動”。
然而,熱度若想持續,不能僅靠情感。體育的魅力最終建立在競技質量之上。觀衆可以爲“城市榮譽”激情一次、兩次,但若比賽長期停留在“拼體能、靠點球”的層面,熱情必將衰退。
因此,“省超”火熱之後,若想持續,我認爲最要做的是三件事:
一,提高技戰術水準,不能只停留在娛樂上,否則將失去比賽的意義;二,有清晰的升降級機制,規範財務和球員註冊,在制度上建立持續性聯賽結構;三,也是最重要的,“省超”應該成爲年輕球員鍛鍊的平臺,而不是中年球員或者退役球員的“聚會賽”。
歐洲的經驗值得參考。英格蘭的第六、第七級別聯賽,雖爲半職業,但體系完整,觀衆穩定。中國的“省超”可以學習這種“金字塔式結構”。
“省超”的價值不在於“水平能否追上中超”,而在於它能否成爲中國足球的社會根基。當越來越多普通人因它而踢球、看球、組織比賽,中國足球的整體土壤纔會變得肥沃。這,或許纔是南通與泰州這場決賽留給中國足球的最大啓示。